印制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一)专业名称 印制媒体技术专业 (二)专业代码 680301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 表4-1: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 专业名称 (代码) | 对应行业 | 主要职业类别 |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举例 | 07 轻纺食品类 | 680301 印制媒体技术专业 | C23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 6-20(GBM8-5) 印刷人员 | 印刷工艺 印前设计与制作 电脑制版 特种制版 印刷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印刷包装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掌握现代印刷设备操作、印刷工艺与生产管理,印前设计、包装设计、3D创意设计及3D打印技术,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具有健康的身体,能适应职业岗位对体质的要求; (2)具有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耐受力和耐挫力,能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竞争需要。 (3)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进取精神、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5)具备一定的继续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能够利用印刷仪器设备对印刷品质量、菲林、印版、承印物进行检测与控制; (2)能够操作现代印刷设备从事印刷品的印刷生产工作; (3)能够具备与前后工序的相关人员进行业务沟通与技术交流的能力; (4)能够使用例如PS/AI/CDR/ID等印前软件进行印刷原稿处理; (5)具备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工厂实际进行印刷工艺设计的能力; (6)能够熟悉各类印刷工艺流程,并结合实际制定工艺流程; (7)能够使用数码印刷机,并具有日常维护与管理机器和相应的故障分析与排除的能力; (8)能够利用拼晒版设备进行印版的拼版、曝光、显影、除脏、上胶等工作。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顶岗实习。 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模块和文化学科模块,符合国家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要求。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实训课。 顶岗实习应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到印刷包装类职业岗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 (一)公共基础课 1.思想政治模块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40 | 2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40 | 3 | 哲学与人生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40 | 4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40 | 5 | 历史(基础模块-中国历史)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45 | 6 | 历史(基础模块-世界历史)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27 | 7 | 历史(拓展模块-自主开发)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18 | 8 | 公共艺术(国学、音乐、舞蹈、书法、礼仪等)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20 | 9 | 人文素养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20 | 10 | 创新创业指导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20 |
2.文化学科模块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体育与健康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200 | 2 | 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160 | 3 | 语文(基础模块)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144 | 4 | 语文(职业模块)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54 | 5 | 数学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240 | 6 | 英语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240 |
(二)专业技能课 1.专业核心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印刷概论 | 主要讲授印刷的起源与发展、印刷要素、印刷工艺流程、印刷品的特点、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刷行业的历史和现状,理解印刷的基本工艺原理和生产流程,为后续的课程打下基础。 | 40 | 2 | 美术基础知识 | 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美术基础学科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达到职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讲授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四个部分。 | 160 | 3 | Photoshop | 熟练掌握修图和退底的基本方法和实用技巧;掌握PS软件的基本参数设定及通道、图层等的基本应用;能够熟练使用PS软件进行较为复杂的图文合成和特效制作,并了解实际生产当中的具体要求和一些操作技巧;能够进行图像分色加网输出设置。 | 160 | 4 | 工艺设计实训 | 以真实产品印刷工艺规程的编制为载体,以项目带内容,使学生针对具体生产任务全面掌握印刷工艺设计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达到能进行印刷工艺跟单、工艺设计及工艺操作的基本要求,同时训练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质。 | 240 | 5 | 3D打印技术 | 掌握 3D 打印的基本流程,即建模、格式转换、切片和打印,学会使用 3D One 建模软件建模,会操作一般的3D打印机打印出成品,并会分析和排除打印故障。 | 120 | 6 | 印刷色彩 |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形成的过程, 色彩呈色特点以及色彩标定和测量的方法,培养辨别色彩、使用色彩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和就业奠定基础。 | 60 | 7 | 印刷质量检测与控制 | 学习印刷材料的取样检测方法,掌握印刷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掌握印刷质量控制的基本要素和控制方法,了解标准化印刷的理念和工艺方法,熟悉印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印刷品质量故障的原因和处理办法。 | 80 |
2.专业技能(方向)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AutoCAD | 掌握CAD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绘图技巧,并能熟练的运用 CAD 进行包装结构图的绘制。 | 160 | 2 | Illustrator | 掌握矢量图形的编辑、制作方法;掌握AI软件的操作、表现技巧和技术规范,并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掌握名片、海报、广告单页、折页等常见印刷品的排版设计。 | 120 | 3 | 3D打印技术 | 掌握 3D 打印的基本流程,即建模、格式转换、切片和打印,学会使用 3D One 建模软件建模,会操作一般的3D打印机打印出成品,并会分析和排除打印故障。 | 120 |
3.实训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印刷工序实训 | 全面掌握胶印机、数码印刷机、丝网印刷等的操作、调节、维护和保养的基本技能;初步掌握印刷中常见故障的排除与操作方法;熟悉印刷品质量的检测与控制技术;初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基本达到中级平版印刷工技能要求。 | 560 | 2 | 印前设计 | 了解并掌握印前工艺流程以及操作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图像扫描等图像输入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熟悉图像处理与调整的方法与技巧;熟悉图文页面的制作,以及版面制作的各种工艺;掌握拼大版、打样的工艺和技术;熟悉数码印刷、印版输出等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方法;掌握典型产品的印后加工工艺,并能按照各种印后加工工艺来确定印前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工艺;掌握印前质量控制的内容、检测标准、检测方法等。 | 160 | 3 | 印刷模拟器 | 通过印刷模拟器Shots的学习,系统化地学习和掌握印刷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技能。利用印刷模拟器巩固和加深学生的印刷知识。实现印刷机所有零部件的感观化,揭密印刷机的结构。充分直观了解纸张等质量因素对印刷过程及印品质量的影响。培养和加强学生针对印刷故障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利用印刷模拟器了解印刷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增强时间成本意识。 | 160 | 4 | 数字印刷实训 | 通过项目操作培养学生数字印刷机的操作能力、 数字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能力 | 80 | 5 | 印后加工技术 | 通过项目操作学习各种书刊装订、印刷品表面整饰加工、纸容器加工的相关技能,积累初步的印后加工生产经验;同时学习印后加工质量的检测与评价,了解印后加工工艺的设计与管理等。 | 80 |
(三)顶岗实习 通过顶岗实习,掌握印刷生产的工艺流程,初步掌握印前图像处理、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等相关工艺操作技能,实际体验职业现场环境,深入了解企业生产控制和管理情况。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课程类别 | 课程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学期周时数/学分*20周) | 评价方式 | 学年学期安排课程时数 | 总计 | 课堂模式 | 学分 | 考试(学业水平考) (学期) | 考查(技能鉴定) (学期)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理论 讲解 | 实践 操作 | 1 | 2 | 3 | 4 | 5 | 6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公 共 基 础 课 | 思想政治模块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40 | 40 |
| 2 | 4 |
| 2 |
|
|
|
|
| 2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40 | 40 |
| 2 | 4 |
|
| 2 |
|
|
|
| 3 | 哲学与人生 | 40 | 40 |
| 2 | 4 |
|
|
| 2 |
|
|
| 4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40 | 40 |
| 2 | 4 |
|
|
|
| 2 |
|
| 5 | 历史(基础模块-中国历史) | 45 | 45 |
| 2 |
|
|
|
|
|
| 2 |
| 6 | 历史(基础模块-世界历史) | 27 | 27 |
| 1 |
|
|
|
|
|
| 1 |
| 7 | 历史(拓展模块-自主开发) | 18 | 18 |
| 1 |
|
|
|
|
|
| 1 |
| 8 | 公共艺术(国学、音乐、舞蹈、书法、礼仪等) | 20 | 20 |
| 1 |
|
|
|
|
|
| 1 |
| 9 | 人文素养 | 20 | 20 |
| 1 |
|
|
|
|
|
| 1 |
| 10 | 创新创业指导 | 20 | 20 |
| 2 |
|
|
|
|
|
| 2 |
| 文化学科模块 | 11 | 体育与健康 | 200 | 40 | 160 | 10 |
|
| 2 | 2 | 2 | 2 | 2 |
| 12 | 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 | 160 | 80 | 80 | 8 | 2 |
| 4 | 4 |
|
|
|
| 13 | 语文(基础模块) | 144 | 144 | 0 | 6 | 4 |
| 3 | 3 |
|
|
|
| 14 | 语文(职业模块) | 54 | 54 | 0 | 6 | 4 |
|
|
| 3 | 3 |
|
| 15 | 数学 | 240 | 240 |
| 12 | 4 |
| 3 | 3 | 3 | 3 |
|
| 16 | 英语 | 240 | 240 |
| 12 | 4 |
| 3 | 3 | 3 | 3 |
|
| 公共基础课时小计 | 1348 | 1108 | 240 | 70 |
|
| 17 | 17 | 13 | 13 | 10 |
| 专业技能课 | 专业核心课 | 1 | 美术基础知识 | 160 | 100 | 60 | 8 | 2 |
| 4 | 4 |
|
|
|
| 2 | Photoshop | 160 | 20 | 140 | 8 |
| 3 | 4 | 4 |
|
|
|
| 3 | 工艺设计实训 | 240 | 40 | 200 | 12 |
|
|
|
| 6 | 6 |
|
| 4 | 3D打印技术 | 120 | 20 | 100 | 6 |
|
| 4 | 2 |
| 4 |
|
| 5 | 印刷色彩 | 60 | 40 | 20 | 3 |
|
|
|
|
|
| 3 |
| 6 | 印刷质量检测与控制 | 80 | 20 | 60 | 4 |
|
|
|
|
|
| 4 |
| 7 | 印刷概论 | 40 | 30 | 10 | 2 |
|
|
|
|
|
| 2 |
| 专业核心课小计 | 860 | 270 | 590 | 43 |
|
|
|
|
|
|
|    
| 专业技能(方向)课 | 1 | AutoCAD | 80 | 20 | 60 | 4 |
|
|
|
| 4 |
|
|
| 2 | Illustrator (与印刷工序实训二 分方向拆班上) | 120 | 0 | 120 | 6 |
|
|
| 6 |
|
|
|    
| 3 | 包装结构设计 (与印刷工序实训四 分方向拆班上) | 120 | 0 | 120 | 6 |
|
|
|
|
| 6 |
|
| 专业(技能)方向课小计 | 320 | 20 | 300 | 16 |
|
|
|
|
|
|
|
| 实 训 课 | 1 | 印刷工序实训 | 560 | 0 | 560 | 28 |
|
| 4 | 6 | 6 | 6 | 6 |
| 2 | 印前实训/印刷模拟器 | 160 | 0 | 160 | 8 |
|
|
|
| 4 | 4 |
|
| 3 | 数字印刷实训 | 80 | 0 | 80 | 4 |
|
|
|
|
|
| 4 |
| 4 | 印后加工技术 | 80 | 0 | 80 | 4 |
|
|
|
|
|
| 4 |
| 实训课小计 | 880 | 0 | 880 | 44 |
|
|
|
|
|
|
|
| 专业技能课小计 | 2060 | 290 | 1770 | 95 |
|
| 16 | 16 | 20 | 20 | 23 |
| 顶岗实习 | 660 |
| 660 | 33 |
|
|
|
|
|
|
| 33 | 合 计 | 3948 | 1398 | 2550 | 198 | 周课时 | 33 | 33 | 33 | 33 | 33 | 33 |
说明: 1.综合实训根据实际考核时间安排。 2. 下企业实践在寒暑假进行,由企业鉴定,企业鉴定不合格不得分。实践企业可由学校指定,也可由学生自行选择,学生自选企业必须有学校的确认。 3.本表不含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及选修课教学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二)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 为加强实践环节,实施了“分段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职业基础课程在校内完成,部分核心课程、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实现专业技能的逐步提高。“分段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每个阶段学习内容、能力培养、教学要求等运行与实施过程如下: (1)第一学期在学校完成绝大部分职业基础课程和部分职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以理论为主、职业基础课程理论+实训、部分职业核心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岗位基本能力,同时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关键能力。 (2)第二学期在校内教学及实训场所完成部分职业核心课程和岗位基本技能的学习。在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安排教学实习,其特点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部分职业工作,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进一步形成学生的关键能力。 (3)第三、第四、第五学期一方面继续在校完成部分职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企业真实生产岗位上进行生产性实训,每个学生有专门的企业外聘教师指导。 (4)第六学期进行带薪顶岗实习(企业):学生分散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形成,顶岗实习我们推行了目标化、任务化、成果化的管理。 在学生实习的管理上,依托企业参与,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强化生产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过程跟踪,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生产实训管理制度等管理性文件,明确校企双方的权限、分工和职责;充实顶岗实习、生产实训工作程序、考核办法等程序文件,健全顶岗实习、生产实训、出勤率、合格率、产量、工作态度等考核点的作业文件记录.加强系企联席会议制度,对实训(或培训)、实习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工作程序、考核办法等内容进行内部审核,质量反馈,确保教学质量体系正常有效运转。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专业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合理,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其中“双师型”教师应不低于30%;应有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 本专业专任教师应具有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平版印刷工或图形图像处理工高级工以上技能证书。教师业务能力要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参加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 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或经过行业、企业培训。应根据专业课程开设的需求,聘请一定数量的行业、企业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外聘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参与学校教学与实践活动指导。 在校生与该专业的专任教师之比不高于18:1。 (二)教学设施 本专业应配备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条件 表8-1:校内实训条件 序号 | 实验实训室名称 | 现有建 筑面积 (㎡) | 现有设 备价值 (万元) | 现有主要设备 | 主要实训项目 | 名 称 | 单价 (万元) | 台套数 | 1 | 数码印刷工作室 | 40 | 110 | 彩色数码印刷机 | 65 | 1 | 数码印刷实训 印前设计实训 | 黑白数码印刷机 | 35 | 1 | 数码相机 | 0.7 | 10 | 台式电脑 | 0.5 | 2 | 2 | 印前设计工作室 | 60 | 61 | 苹果电脑 | 0.8 | 40 | 印前设计实训 包装设计实训 3D设计实训 | 分光光度计 | 4 | 2 | 包装割样机 | 10 | 1 | 彩色激光打印机 | 4 | 1 | 3 | 3D打印工作室 | 40 | 20 | 3D打印机 | 1 | 12 | 3D打印实训 | 3D one | 0.6 | 5 | 3D扫描仪 | 5 | 1 | 4 | 印刷模拟工作室 | 40 | 11 | shots印刷模拟器 | 10 | 8 | shots印刷模拟实训 | 台式电脑 | 0.5 | 6 | 5 | 胶印生产实训室 | 120 | 140 | 八开单色胶印机 | 10 | 6 | 印刷机操作实训 印刷工艺实训 印刷色彩实训 印品质量控制实训 | 对开单色胶印机 | 40 | 1 | 八开双色胶印机 | 20 | 1 | 晒版机 | 3 | 1 | 6 | 印后加工实训室 | 150 | 25 | 程控电动切纸机 | 6.5 | 1 | 印后加工技术实训 | 全自动无线胶装机 | 2.4 | 1 | 精装书壳机 | 1 | 1 | 自动胶水机 | 1 | 1 | 7 | 丝网印刷实训室 | 100 | 20 | 丝网印刷机 | 4.6 | 1 | 丝网印刷实训 | 精密真空丝网晒版机 | 1.85 | 1 | 机械式绷网机 | 3.1 | 1 | UV固化机 | 2.3 | 1 |
2. 校外实训条件 本专业应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实习要求,依托企业印刷公司、制版公司、设计公司等机构建立专业认知和印前设计、包装设计、印刷机台操作、印刷品管、印刷工艺设计等工作顶岗实习基地。目前已建成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6个,主要可开展顶岗实习、实训基地、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实践教学项目。 序号 | 基地名称 | 合作企业名称 | 合作内容 | 合作深度 | 1 | 泉州市哲鑫彩色包装用品工贸有限公司 | 泉州市哲鑫彩色包装用品工贸有限公司 | 现代学徒制学习、 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 | 深度融合 | 2 | 艾派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 艾派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 认知实习、顶岗实习 | 深度融合 | 3 | 泉州宝树包装有限公司 | 泉州宝树包装有限公司 | 认知实习、顶岗实习 | 深度融合 | 4 | 福建凯达印务有限公司 | 福建凯达印务有限公司 | 认知实习、顶岗实习 | 深度融合 | 5 | 金鹰(福建)印刷有限公司 | 金鹰(福建)印刷有限公司 | 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 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 | 深度融合 | 6 | 福建省群英箱聚印刷有限公司 | 福建省群英箱聚印刷有限公司 | 认知实习、顶岗实习 | 深度融合 |
表8-2:校外实训条件 (三)教学资源 在教材选用上,优先选用国家规范教材,其次选择行业内规范教材,在无对应规范教材,应经研究慎重选择正规出版社出版教材,对实训类教材,在符合相关教材编写要求的同时经所在学校审定后使用校本教材。 专业应配备相关的专业图书、期刊杂志以及相关数字资源等,丰富教学资源和专业学习需要。 (四)教学方法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符合教育部、省厅学业水平考试有关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课教学,按照学业水平考试及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围绕印刷包装核心能力培养,通过印前设计实训、印刷工序实训等环节开展实践训练,达到提升职业能力的目的。对于知识性、理论性教学内容,建议采用案例教学、对比教学等方法;对于方法、技能性教学内容,建议采用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 (五)学习评价 1.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学生、老师、家长、企业、社会广泛参与的学生多元主体德育评价体系。 2.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体,将学生日常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知识技能运用规范纳入课程成绩评价范围,形成日常学业评价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的过程性学业评价体系。 3.以职业资格鉴定为基础,将学业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允许用职业资格证书替代一定的专业课程成绩或学分。 4.以行业、企业评价标准为依据,形成学校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环节的评价机制,切实加强和实化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内容要求。 (六)质量管理 依据本标准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顶岗实习原则上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学校要加强实习学生的日常跟踪管理,为学生办理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意外伤害保险。 学校在本专业开展订单培养时,应保证必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合作企业要求将订单特设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程实施。 九、毕业要求 1.符合学校德育要求,未触国家犯法律法规,; 2.通过规定年限的学习,修满规定的学时学分; 3.完成规定的教学活动,包括企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 4.通过省学业水平考试; 5.取得至少一个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6.达到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